首页 > 健康知识

立秋•秋来“伏”不去,该如何保健身体?

2022-08-15

发布者:中医院 浏览:2883次

  在养生上,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,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非常大,从“长”的状态转向“收”的状态。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,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,也是冬季贮存体能、积蓄能量的需要。

  立秋处在中伏里,按理说应该很热,但是,这个时候华北、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进入雨季,全年一半的雨都要在这个时候下。并且,南方进入伏旱期会受到午后阵雨和台风的影响,感觉天气没那么热。反而是立秋之后温度有短暂回升的情况,被称为“秋老虎”。

  秋来“伏”不去,祛湿养脾胃

  BEGINNINGOFAUTUMN

  立秋后天气仍热,且雨水多,常暴雨成灾。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,地上多水湿,湿热交蒸,合而为湿热邪气。

  《黄帝内经》言“湿气通于脾”。因脾喜燥恶湿,湿邪留滞,易困脾。湿为阴邪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气,致脾阳不振,运化无权,水湿停聚,发为水肿或腹泻,加之人们喜食生冷瓜果、冷饮,更助湿邪,损伤脾阳。由于脾阳不振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停聚而生痰,所以有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之说。早秋脾伤于湿,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。

  “立秋”•艾灸

  1.提升免疫力

  立秋后天气变幻无常,寒热交杂,早晚温差大。皮肤腠理开合,易受寒凉,耗损阳气,免疫力下降。

  此时若人体阳气不足,很容易受天气刺激而出现体虚自汗,感冒流涕,过敏发烧,皮肤红疹,夜寐不安(易醒,多梦)等症症状。

  危害:妇科炎症,过敏性疾病,精神萎靡,夜寐不安。

  艾灸功效:补充气血,提升免疫力,改善睡眠

  2.预防秋燥

  立秋后逐渐风大干燥,加上夏天暑气蒸腾,人体津液被加速耗损。

  此时人体若阳气不足,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会减弱,水分和胶原蛋白会加速流失。导致皮肤干油,色素沉积,暗斑痤疮,咽干咽痒,目赤目胀,月经量少,脱发,头晕头痛。

  危害:皮肤过度衰老,乳房松弛下垂,肥胖。

  艾灸功效:固摄津液,润肤抗衰,补气养血。

  3.祛湿散寒

  立秋后日照减少,阳气收敛。风紧瑟瑟,落叶萎黄,环境悲凉。

  此时人体阳气不足会造成焦虑抑郁、自我评价低、消极少言;加上寒凉之气渐多,造成血瘀气滞,关节疼痛,胸闷气短,严重者会乳腺纤维瘤,甲状腺瘤,妇科肌瘤囊肿等。

  危害:失眠、抑郁症、心脏病、肺痨。

  艾灸功效:宽胸理气,温养驱寒,活血化瘀  

  “立秋”艾灸穴位

  BEGINNINGOFAUTUMN

  立秋·灸穴

  ◆抗衰穴:命门

  敲打和艾灸此穴,可以激发命门闭塞的经络,重燃“命门之火”,从而达到延缓衰老、抗皱纹的目的。

  ◆滋阴穴:涌泉

  通过艾灸这个穴位,能充分调动肾水的积极性,肾就如同一个产水工厂,源源不断向脏器和皮肤输送补给。

  ◆肺俞穴:调节呼吸

  肺俞穴是肺气转输、输注之处,艾灸该穴对改善肺脏功能,消除肺脏功能失常等证候具有一定效果。

  ◆足三里:改善机体免疫力

  是养生保健的要穴,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,艾灸足三里可调节机体免疫力、增强抗病能力、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。

  立秋饮食

  BEGINNINGOFAUTUMN

  立秋胃口开,食补要讲究。贴秋膘。根据中医四季五补原则,春要升补、夏要清补、长夏要淡补、秋要平补、冬要温补。淡补,是补而不腻,食用一些具有健脾、清热、利湿的食物,如鸭肉、兔肉、甲鱼、海参等凉性食物,还有茄子、鲜藕、绿豆芽、丝瓜、黄瓜、冬瓜、西瓜、苦瓜等清淡食物。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,防治秋燥,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。在藕孔中塞入糯米,具有补心脾、治阴虚、去内热的功效。莲子不能生吃,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说生则胀人腹。立秋开始每天早晨吃粥。


上一篇:没有了;